未满18岁的青少年出现人格问题且符合人格障碍症状标准,称人格偏离。历时3年,对北京市25所高中10039名学生的调查显示——人格障碍,指在年满18岁成人中出现的一种偏离所在社会文化期望的、持久的行为方式或内在体验。
高一女生8.3%男生12.6%人格障碍始于青少年时期,将贯穿整个生命过程。人格障碍可导致社交与职业功能损害或内心痛苦。若能对青少年时出现的人格偏离症状进行干预,则有望减少成年期人格障碍的发生。
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,对北京市25所高中(覆盖了市重点、区重点和普通高中)共计10039名高一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。研究结果显示,高一学生中,人格偏离的检出率女生为8.3%,男生为12.6%,女生检出率明显低于男生;城区学生为8.5%,乡镇学生为11.5%,城区学生检出率明显低于乡镇学生;市重点学生检出率******,为8.7%,普通中学学生检出率******,为12.6%。
因生物学因素、社会角色等因素的影响,世界上有人格问题的男性一直多于女性,项目组认为,这个调查结果非常符合现状。至于重点学校少于普通学校学生,则因为从学习环境、自制力、学习习惯、生活习惯等看,重点学校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所占比重较高。
高一时有人格偏离 3年后七成能自愈 项目还对已经进入高三年级的同一批学生进行追踪调查,结果显示人格偏离的检出率为5.8%,总体人格障碍患病率为1.83%(18岁以上可称为人格障碍)。其中,女生人格障碍检出率为1.57%,男生为1.83%;城区学生为1.88%,乡镇学生为1.98%;市重点学生检出率为1.6%,普通中学学生检出率为1.88%。 该项目研究人员根据学生填写的人格诊断问卷情况,将部分学生分为人格偏离组和非人格偏离组追踪3年,观察这些学生人格偏离的自然转归。结果显示,高一时有人格偏离的学生,3年后有71%的学生能够自愈;而正常学生中,有4%的学生新发人格偏离,1.1%的学生新发人格障碍。
遗传因素约占85%通过干预可有效控制 专家认为,人格偏离和人格障碍的发生,遗传因素的作用约占85%;同时,父母关系不良,父母的否认拒绝型和过度保护型养育方式,均是发生人格偏离和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。 项目负责人、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黄悦勤教授介绍,虽然人格障碍可以往下遗传,但并不是说有遗传基因的学生,一定会发生人格障碍,外在环境的影响也非常重要。正值青春期的高中学生,人格处于发展过程,家长、老师应耐心给孩子以关爱,帮助他们成长。
该项目在实施的3年过程中,建立了一套有针对性的精神卫生综合健康教育模式,对中学生的人格偏离进行干预。这些干预措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: ******,为高一学生发放《心理健康知识手册》,内容包括心理卫生概念、父母养育方式、人格偏离的概念、教师的心理素质等。学生和班主任人手一本,并要求学生家长也阅读手册。 第二,在研究对象升到高二时,召集干预组学校校长和心理辅导教师进行专题小组访谈,针对青少年人格偏离干预研究项目,提出建议。 第三,在研究对象升到高三时,由青少年人格健康教育专家分别到干预组学校,对全年级学生进行集体健康教育讲座,内容包括心理卫生概念、人格偏离、高考应试技巧等。对在自评的人格诊断问卷调查中自评为阳性的学生,项目组进行面谈,确定人格障碍的诊断。
研究发现,通过3年干预,人格偏离率明显降低,说明以健康教育为主的干预措施,对于矫正人格偏离、提高青少年人格健康有显著作用。 链接 人格障碍表现 精神医学对人格障碍的定义是:人格障碍是一种偏离所在社会文化期望的、持久的行为方式或内在体验,会导致社交与职业功能损害或内心痛苦。它是行为的根深蒂固的适应不良类型,在少年阶段或更早阶段即可出现,并贯穿整个生命过程。根据美国精神病学会的诊断标准,人格障碍分为三组十型。
A组人格障碍包括三种类型:******类是分裂样,主要表现是非常孤僻内向。第二类是分裂型,主要表现是非常古怪和怪僻。第三类是偏执型,主要表现非常敏感多疑,对人敌意好斗。
B组人格障碍包括四种类型:******类是戏剧型,表现为比多数人更需要保证、赞同或表扬;过分关心自己的外貌;非常感情用事,自我中心。第二是自恋型,即不能接受批评,常夸大自己的能力和成就,非常需要别人注意或赞美,爱妒忌别人的成就或成功。第三类是边缘型,常强烈地改变对人的感情,易大怒而失控,其目标或信仰总是在改变。第四类是反社会型,经常违反社会道德规范和秩序,对任何人都缺乏责任感,即使经多次教育、处罚,乃至刑事处分,仍然我行我素,但无明确动机。
C组人格障碍包括三种类型:******类是回避型,对社交活动、人际交往常常胆怯和恐怖,不能以合适的方式与外界建立联系。第二类是依赖型,不能独立处理人际关系和公共事物。第三类是强迫型,凡事过分要求十全十美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