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我列出人生******的书,这本书肯定是其中之一,所以忍不住向你推荐。这本书叫《幸福的勇气》。它的上一部《被讨厌的勇气》,也是我的******。
还记得当时读完书后我的感觉——“大吃一惊”,那是一种发现新世界的喜悦。
下面我借着讲这本书,与大家分享世界三大心理学之一:阿德勒心理学。
一、阿德勒心理学
这两本书有一个共同点,讲的都是阿德勒心理学。阿德勒和弗洛伊德、荣格齐名,并称为“心理学三大巨头”。
阿德勒从小体弱多病,身材矮小,曾经由于疾病和车祸还差一点死于非命,儿时的创伤经历和对死亡的恐惧让他一度非常自卑。
所以,他的心理学都是围绕着“克服自卑”进行的。如果你有比较严重的自卑问题,一定要学学他的心理学。
由于阿德勒写过赞同弗洛伊德观点的论文,被邀请加入了精神分析学会,成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。但后来,他对心理问题的成因逐渐和弗洛伊德大相径庭,不久便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,创立了自己的阿德勒理论。
他俩因为什么吵架?
二、情绪是为了达到“目的”的一种工具
弗洛伊德强调精神创伤,认为人之所以出现心理问题,是因为过去受过创伤。
阿德勒觉得弗洛伊德错了,错在“过去”两个字。
如果一个人童年受过欺凌就会造成心理问题,那为什么拥有同样经历的别人就没事?
更重要的是,如果一切都从过去找原因,过去却是无法改变的,那么该怎么办?你找大夫治感冒,大夫说,你这是因为昨天吹空调吹的,然后就让你走了,这样行吗?
关键不在于原因,而在于怎么解决现在的问题。
怎么解决?解决方法在“过去的原因”里可找不着。
一切在于“现在的目的”。
举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:
一个病人一出门就紧张,几十年走不出家门。弗洛伊德从他过去的创伤找原因——童年受过欺凌。但阿德勒认为,病人是先有了“不想出门”这个目的,然后为了达到这个目的,挑选出过去受欺负的记忆,制造出了紧张的情绪。
没错,情绪是为了达到“目的”的一种工具。想想看,为什么上一分钟你对亲近的人那么凶,下一分钟却对你领导那么和善?
凶是为了说服、压倒,和善当然是为了拉拢。
这就是情绪,为了达到“目的”,收放自如。
没错,过去也是为了达到“目的”的一种工具。过去和历史一样,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。
人会从过去发生的庞大事件系统中只选择符合现在“目的”的事件并赋予其意义,继而当作自己的记忆。反过来说不符合现在“目的”的事件会被抹掉。
引申一下——
·为什么你对现状抱怨连连,却总是改变不了自己?
因为改变现状需要勇气,而维持现状最为简单,所以,你每天还是抱着维持现状的目的,并没有真的决定改变。
·为什么不愿意主动去社交?
因为你在那一刻不想改变,所以挑出了过去令你自卑的经历,达到逃避当下社交活动的目的。
·为什么你总说找不到白马王子/真命天女?
根本不存在那种东西,你是在用这个巨大而虚幻的概念,达到避免涉入一段关系的目的。
目的,就是你心中的一个决定,心随念转,随时可以改变。同温的一杯水,冬饮觉冷,夏饮觉热。
我们都活在主观世界里,如果你自身发生了变化,你的世界就会改变。
这个过程,和过去没有半毛钱关系,过去早就不存在了,纠结过去也没有任何意义。一切都在于今后要怎么做,在于此时此刻、每时每刻的目的。
再进一步想想,人生是什么?
人生中******的谎言就是不活在“此时此刻”。
“人早年的经历会决定人的未来”,这样强调过去的理论是一种决定论、因果论;而目的论使得我们对未来更加重视,让我们觉得当下和未来才是改变我们人生轨迹的关键,而不为过去所束缚。
这就是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分歧所在。
对于我们来说,什么论并不重要。关键就在于,在每时每刻、此时此刻,你有没有接受并改变“目的”的勇气?
三、既不要干涉别人的课题,也不要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
这是阿德勒另一个非常牛的观点。
他认为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,而再深究,就会发现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,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(“课题”可以理解为“事情”)妄加干涉,或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。
大家回想一下在台上表演的经历吧——猜测观众的想法,或专注于自己的表演,哪个效果好?当然是专注表演了。
因此,阿德勒说:“你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,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着。”不必畏惧他人的视线,不必在意他人的评价,也不需要寻求他人的认可。尽管去选择自己认为******的路。
也就是说,既不要干涉别人的课题,也不要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。
那么,怎么能分清课题属于谁呢?辨别方法其实很简单,考虑一下“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承担”。
大家想想,有多少人在干涉别人的课题,或者被别人干涉?
多说说:“关我屁事”和“关你屁事”。
四、共同体
既然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,那幸福呢?幸福也来自于人际关系。
怎么才能在人际关系中感到幸福?答案就是,获得归属感。
归属感就是把他人当作伙伴,并能够从中感到“自己有位置”的状态。
人只有体会到“我对集体有用”的时候,才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。
也就是说,你必须要思考“我能给予什么”,才能获得你的位置,得到归属感,从而得到幸福。
获得归属感的方法很简单,分为 3 步:“自我接纳”、“他者信赖”和“他者贡献”。
·“自我接纳”就是如果做不到,就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,然后尽量朝着能做到的方向努力,不对自己撒谎,不和别人比较,不干涉别人的课题。
·“他者信赖”是在相信他人的时候,不附加任何条件。
只有我们选择了无条件的信赖,才能构筑更深厚的关系。至于对方是否背叛自己,那是他人的课题,悲伤的时候尽管悲伤就可以了。如果想要逃避痛苦,就无法和任何人建立起深厚的关系。
·“他者贡献”是为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,我们应该思考我能为他人做什么,并积极地加以实践。
只要能产生“我对他人有用”这种主观上的“贡献感”,就有了幸福感。
还记得前面阿德勒说过人生是什么吗?复习一下: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断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,只要跳好“此时此刻”的舞就已足够。
那么,此时此刻该跳什么舞?
答案就是:只要这件事对他人有贡献,这也就是“他者贡献”。
望着“他者贡献”这颗引导之星,你就不会迷失,而且做什么都可以。跳着跳着,你就会达到命中注定的那个地方。
没错,人生根本没有一个所谓的目的地,不是你想走到哪就到哪的直线。你应该专注做好每一个当下的那件“他者贡献”的事情,到达谁也不知道的那个地方。
看见了吗?这个把每个人都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伙伴的共同体,是不是和“众生平等”的佛学很像?
阿德勒认为他自己所叙述的共同体不仅仅包括家庭、学校、单位、地域社会,还包括国家或人类等一切存在;在时间轴上还包括从过去到未来,甚至也包括动植物或非生物、包括宇宙整体在内的一切。
这就是阿德勒思想的核心,也是争议******的地方。
五、关于爱
我们应该先分清“我”和“你”的课题,自立起来,然后才能把“我”和“你”都升级为“我们”。
这个过程是这样的。
我们小时候,由于必须依靠大人才能生存,所以我们的行为大多是以得到大人认可为目的。在争夺认可的过程中,我们和身边的人就成了竞争关系。
但是关键在于,长大以后,人有了能力,应该自立起来了——
·我们不该再以获得别人的认可为目的,而应该以自我认可为目的;
·我们不该在把别人当成竞争者,而应该当成伙伴。不和他们竞争,而是和理想中的自己竞争。
所以,首先,我们要先做到自立。然后,再去谈爱,把主语变成“我们”。
你要先做到喜欢自己,掌握自己的人生,然后才能去信赖他人,进而去为他人贡献。这样,才能建立爱的关系。
强调一下,爱并非“被动坠入”。自立以后,你必须主动去贡献,去付出,用一味信赖、一味给予的利他态度对待对方,然后才会产生爱,建立不可分割的“我们的幸福”。
爱,最终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。
延伸阅读:人生的不幸,是自己选择的
1.我们都生而自卑
《阿德勒心理学讲义》有个非常重要的核心:「自卑与超越」,其实说的就是人人都有自卑感、以及试图超越自卑的优越感。
阿德勒说,每个人都有自卑感,这并不是一种疾病,而是刺激人们变得更好的力量。只有当自卑感越来越严重,甚至变成压垮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时,他才是一种病。
而自大则是有自卑感的人来逃避困境的方式。这样的状况是是在觉得自己不够好的时候,反而转了心境,作了自己******的假设。
每个人都在跟自己的自卑感对抗,阿德勒认为这是很正常也很健康的,自卑会成为你超越、追求优越的动力,但是不要过度夸张的追求优越感,因为过度的追求容易成为炫耀,而炫耀正是因为自卑。
另外也提到羡慕是一种自卑的表现,少量羡慕是正常的,且完全无害,但必须让羡慕变的有用,羡慕如果能让人做出成果和面对问题,就会是有益的。
相反的,忌妒就是一个很棘手和危险的心态,也是严重自卑感的产物。有这样的心态不管做什么都是无益的,而充满忌妒之心的人,永远不会成为有用的人。
2.幼年时期是形成人格的原型
另外阿德勒还是有一些论点是支持佛洛依德的,像是他同样也认为「幼年是形成人格的原型」,而阿德勒认为最主要是在四五岁间。在这个期间孩子所遭遇到的环境会造就他的「人格原型」,并且以此订下人生的目标。
若孩子从小遇到问题就有人解决,就会造就他未来面对不同环境时老是要别人帮忙,无法独立,这样的孩子只在乎自己的感受,很多时候也可能会因此停滞不前,或干脆逃避问题。最后变成问题儿童、罪犯、精神病患、严重更可能走向自杀一途。
阿德勒说:「生命中的问题之所以无法解决,是因为关怀社会太少,停留在自己太多,失去社群连结。在克服自卑的过程中,在乎自己也能关心别人,终究能解决生命中的问题。一个人若具备常识,代表他对社会抱持高度兴趣,只管自己在乎什么的人,常会显露出自己在明辨是非方面的无能。」
这正是最终价值观会扭曲的原因。当然被宠坏的小孩只是其中一种状况,有很多的状况都会造就严重的自卑感,最后产生扭曲的价值观。
但是阿德勒认为我们不应该去苛责这样的人,他认为惩罚跟讲道理都无法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原型。只有帮助当事者了解自己幼年时期是如何形成这样的性格,才可以改变现状。
3.不耐烦、脾气暴躁是自卑的表现
他也认为:「一个人之所以会不耐烦,是因为没有克服困境的耐性。当我们看到有人不断躁动、脾气暴躁、情绪起伏很大,就能推断他应该具有强烈的自卑感。知道自己终能克服困难的人,在努力的过程中一定能耐住性子。」
4.人生的不幸,是自己选择的
阿德勒非常反对宿命论,他认为生命是可以自己创造的,而宿命论只是对人生的一种逃避,因为相信宿命的人,就不必在有益的人生方向努力。这种信念只是虚假的精神支柱。人的过去并不会决定未来或结果,而是看他如何知觉和运用。
他提到一个重点:「一个人的感受,肯定跟他对某种目标的观点一致。」认为人的不幸是自己选择的,因为赋予意义的是你自己,决定该怎么解读事情角度的也是你自己。
同一件事情,不同的人,都会有不同的解读。而人选择了正面或负面的角度,正与他处事风格相符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