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的生活中,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,那就是很难与他人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,总是渴望对方很完美,但只要现实中的他和理想中的他有了差距,我就开始了各种的不舒服,各种的挑剔,各种的伤害,******自然受伤最重的也是自已。
几年前,一个朋友给我做了个心理测试,其中一条我记得非常的清楚,通俗点说,就是我潜意识是个不断折磨自已而又享受折磨的个体。
乍一听,简直在胡说八道,哪个人是愿意去享受折磨的?当场否定了这个结论,拂袖而去。但是这四个字在后面很长的日子里不断地在我心里重复着,玩味着,像是拔动了我的心弦,我总感觉不对劲,但我不知那是什么。
直到三年前,我开始学习心理学,学习精神分析,我对自已的认识才开始了抽丝剥茧,云开雾散。
我们无意识中都将恋爱当作了一种特殊的治疗,目的是为了修正我们童年时的错误,补偿曾经父母爱的缺失。
其表现就是,恋人多数时候都是我们选中的的理想父母。现实父母或多或少让我们不满意,我们心中都藏着一个理想父母的模型,它是我们选择恋人的基石。
理想父母都有一个特点:能给予我们无条件的爱。所以在恋爱期间,我们也总会努力让对方感觉到:不论你做什么,我都会一如既往的爱你,我的爱是没有条件的。
获得了足够无条件的爱之后,我们彼此会变成孩子,一起退行到童年,我们互为对方的理想父母,又互为对方的孩子。我们可以互喂对方食物,也可以互背对方下楼。
学习了精神分析,我就像是找到了一把钥匙,通向我心灵的大门。
弗洛伊德说:当潜意识被意识化了,真正的疗愈就开始了。
我迷上了精神分析。
我明白,所有的结果,都与童年有关。
原生家庭不仅影响着你的人格,更影响着你的亲密关系。
那我的童年到底发生了什么?影响到我成人后的亲密关系呢?
心理学家玛丽.安思沃斯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,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,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,分别是安全型依恋、回避型依恋、矛盾型或抗拒型依恋。
在生命早期,敏感、温情的母亲,能及时回应婴儿的需要,婴儿在持续的照顾下,与母亲形成“安全性”依恋关系,婴儿坚守的信念:“妈妈爱我,她会持续地关心我”,这就是安全型依恋。
而回避型依恋的婴儿当母亲离开时很少哭泣,当母亲回来时拒绝她们。他们往往会生气,在需要帮助时不会表达需求。
矛盾型/抗拒型依恋的婴儿母亲离开之前就会焦虑,当母亲离开时就会非常烦躁。当母亲回来时,婴儿表现的很矛盾,想去和母亲接触,但同时又通过踢或扭动身体表示抗拒。
而后两种的不安全依恋反映了一种不信任,不信任其照看者,因为照顾者没有能力满足自已的需要,没有在自已该需要安抚的时候得到及时回应。
再回到成人的恋爱类型,情况类似于婴儿。
安全型:需要亲密,也能坦然面对偶尔的分离。
回避型:需要亲密,却拼命压抑,外在表现为独立。
焦虑型:渴望亲密无间,抗拒分离。
母婴关系书写着最初的依恋蓝图,而亲密关系又将唤醒这份蓝图。
这就是为什么总是强调,孩子在三岁前一定要被自已的母亲亲自照料,要与母亲发生链接,尽可能及早建立“安全型”依恋模式的重要性。
而我,在九个月大的时候,母亲做为医生派往外地进修一年,于是,我过早的进入了全托幼儿园,在我长大以后,幼儿园的那些工作人员对我的印象都非常深刻,就因为幼儿园历史以来也从未收过像我这般年龄小的全托孩子。
当然,也会有人质疑,三岁以前你知道个P啊,有这么大影响?太夸张了吧。
那么,记得的事情,和当你年幼在原生家庭时一些不记得的事情,哪个对你的影响比较大呢?
答案是那些我们不记得的事情对我们的影响更大。不记得的事情不代表它不存在,它只是压抑在潜意识当中。就好比一台运行良好的电脑,平时我们看到的电脑界面是我们需要看到的界面,但决定呈现这些界面的程序却隐藏在电脑编好的程序中。而我们人类成人后表现的行为,都是童年时埋下的种子。
而在所有心理问题中,焦虑是最常见的问题之一。而往往,它也是最容易被忽略、误解、低估的心理问题。因此,几乎每个心理学网站都会谈到这个问题。而在心理学众多理论流派中,不同流派对焦虑的理解也不尽相同。
从精神分析的角度,我们怎样理解焦虑呢?我们又能如何克服它?
在谈这个问题之前,我们先谈谈焦虑的表现。
焦虑的表现有哪些?
焦虑的表现有很多,其中一些已被列入DSM的诊断手册中,还有一些没有列入。
想想你紧张或着急的时候有什么表现,这些基本上也就是焦虑的表现。有些人掰手指,有些人咬指甲,有些人拧关节,有些人打扫卫生、整理房间或是把自己搞的非常忙,还有些人酗酒、物质滥用,还有些人,做冥想、写日记。
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,我们都已建立了应对焦虑情绪的方法。但有时,这些方法也未必管用。这时,焦虑就会以,用精神分析的话说,“症状”,表现出来。
譬如:
惊恐发作
最显而易的焦虑表现恐怕就是惊恐发作——心跳加速、呼吸困难、身体出汗、手脚发抖、脑海中各种想法如群魔乱舞般飘荡。这种感觉就好像突发了心脏病,你觉得自己要死了,非常可怕。
注意力不集中
焦虑的另一个表现是很难集中注意力于当下的事。你可能很难开始或结束一个项目,很容易走神,做事情毫无动力,而且自己也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中。
睡眠困难
还有一个常见表现,就是很难入睡。你可能在床上辗转反侧,为自己的生活、自己身上的责任、工作的******期限、日益紧缩的钱包、为之憔悴的感情以及各种各样的家庭问题而忧虑。
躯体症状
有时,焦虑也会表现为躯体症状:胃部不适、身体紧张、肠胃疾病、头痛、疲劳等。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,除了躯体症状以外,焦虑还可能通过其他方面表现出来,比如在家里出现行为问题、学业成绩低下、出现社交问题,等等。
其他可诊断的焦虑障碍
一些人的焦虑可能更严重一些,比如形成了拔毛癖(一种拔掉自己的头发、眉毛、睫毛的强迫性冲动)、惊恐障碍、恐惧症、强迫障碍(对某些物品、动物、人或场景感到恐怖,尤常见于小孩子)等。这些都是你的身心尝试应对焦虑所做出的努力的结果,不幸的是,没有效果。
心理学不同的理论流派都对焦虑有所解释。现在已有研究证明,适度的焦虑是有益的,能够促使我们去学习、解决问题以及提高生产力。
然而,如果焦虑的程度过高,当我们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已经不足以应对压力或环境的改变时,就会出现以下三种反应之一:战争、逃跑、木僵。
在精神分析的理论中,焦虑是心理问题的核心。在弗洛伊德关于精神分析的入门讲座中,他区分了两种焦虑:一种是“现实性焦虑”,即对于真实的危险的恐惧,另一种是“神经性焦虑”,这源于内部的心理冲突。他还说,焦虑还可以是情绪转化过程中产生的替代品。
当然,精神分析下面也有不同的流派分支,具体关于焦虑的解释也不尽相同。而它们相同的部分是,当有其他症状存在时,焦虑的症状有其无意识意义,这意义因人而异,且非常重要。
在精神分析心理治疗中,你可以谈论自己的焦虑以及焦虑的表现。
只有了解了你和咨询师/治疗师之间的关系、你在这段关系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你的过去经历,你才能理解自己的焦虑的意义,进而才能知道如何克服它。
看吧,这就是精神分析的魅力。倘若你不学心理学,你永远不知道其中是多么的有意思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连云港心安草心理咨询中心
|